曲靖:五大发展理念,勾勒节水路径
珠江源头第一市——曲靖,地处中国云南省东北部,是云南省第二大城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钟灵毓秀,“三山环抱、四水穿流、五湖映珠源、六带拥胜景”,是爨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厚重,物阜源丰,交通便捷,是中原地区进入云南的门户,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国土总面积2.89万平方公里,辖6县2区1市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647.85万人,2015年实现市内生产总值1630.26亿元。2006年,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将曲靖列为全国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之一,2012年曲靖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并授予曲靖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支撑了曲靖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设美丽曲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 保家礼 曲靖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家霖 曲靖市水务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曲靖市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山高谷深,断裂、河曲发育,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9条,以南盘江、北盘江、牛栏江、黄泥河、以礼河、块择河、小江等为主要干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有水库780座,其中大型4座(独木水库、毛家村水库、鲁布革水库、德泽水库)、中型29座、小(1)型126座、小(2)型621座,小塘坝2056座,总库容24.6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库总库容的6%。水资源总量133.87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6%。
曲靖市是典型的工程型、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南多北少,山区多、坝区少,与产业和城镇布局不相匹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14%,加之水污染、水土流失问题突出,水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瓶颈,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力度,切实解决水问题一直是曲靖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探索实践
“十二五”以来,曲靖市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空间均衡”新时期治水方针,以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为基础,按照省委、省政府“兴水强滇”战略部署,不断巩固和扩大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成果,坚持不懈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在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及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方面取得新成效。
农业节水。曲靖是农业大市,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多年稳居全省第一位,农业素有“滇东粮仓”之称。同时,农业也是曲靖的用水大户,农业用水约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0%,农业节水是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头戏。在农业节水方面,开展了《曲靖市主要经济作物高效用水研究》《曲靖灌区节水方案》等专题研究,并结合基本烟(农)田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低产田改造、干支渠防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配套完善田间水利设施,大幅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通过农业节水改造,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97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21,灌溉保障率达45%,高于云南全少平均水平。
工业节水。在曲靖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和《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决定》中明确了节水目标,制定了《曲靖市工业节水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地方工业用水定额标准,大力推进企业节水减污增效,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9.3%,工业重复用水率达93.3%。
城镇生活节水。《曲靖市城市建设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在达到一定规模和用水量时,建设单位应当配套建设再生水设施,再生水设施与主体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交付使用,对已投入使用的建设工程,限期制定再生水设施建设方案,逐步建设再生水设施”,将城镇节水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在节水器具推广上,从新建小区的规划审批开始把关,在审核招标文件时,要求注明使用新型节水器材,并在工程实施中对是否使用节水器材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已达47%。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共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0座,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由18.5%降低为15.7%,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75%,污水处理回用率由30%提高到55%。
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落实好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关键是落实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曲靖市各级政府切实承担起水资源管理的主体责任,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契机,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扎实推动。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曲靖市水资源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报告、重点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关系研究等专项规划,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
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区域取用水总量,制定年度用水总量控制计划,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地下水监测及管理等措施,守住“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实行阶梯水价,推进节水单位建设、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加强重点单位监控、加强节水技术改革及推进农业节水等措施,守住”用水效率”红线。修订实施《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加强水源地保护、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和预警机制等措施,守住“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全市2015年用水总量13.887亿立方米,低于用水总量考核控制目标19.89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6.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1。全市列为省考核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共24个,达标18个,达标率为75%,完成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7%的考核目标。全市列为省考核的县级以上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共16个,达标16个,达标率为100%。
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经验
领导重视,高位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一直得到曲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和专门的试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步骤和年度工作计划,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将节水型社会建设纳入议事日程,建立了联席协调机制,明确了职责任务和分工,层层部署抓落实,形成组织领导有力、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
规划先行,统筹推进。编制了《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曲靖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曲靖市水功能区划》《曲靖市地下水功能区划》等专项规划,并在《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共曲靖市委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兴水强市”战略的决定》等地方重大水利政策性文件中,对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出要求并作统一部署,保障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核心,始终把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出台了《曲靖市南盘江管理办法》《曲靖独木水库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制定了《曲靖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曲靖市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办法》《曲靖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积极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在会泽、马龙、罗平、沾益四县基本完成水务一体化改革;成立曲靖灌区管理局、南盘江管理所等机构,对曲靖大型灌区及南盘江实行统一调度管理;成立曲靖市公安局水务分局(现为曲靖市公安局二分局)、曲靖市水政监察支队,各县设水政监察大队,加大水事违法案件、水事矛盾纠纷等的查处、调解力度。
突出重点,深化改革。按照2014年汪洋副总理到曲靖市陆良县考察调研指示精神,在水利部、省水利厅及各级各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陆良县小百户镇恨虎坝中型灌区创新机制改革试点”“陆良县中坝村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两项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并顺利完成,试点项目以“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为指导,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探索建立了水权分配、社会资本参与、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群众全程参与等新机制,为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进一步深化小型水源工程投融资改革,首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瓦窑箐、大跌水两个小型水库建设,水源工程PPP建设管理模式取得新突破。全省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分别在麒麟区、会泽县开展,为进一步深化水利改革积累了经验;会泽、沾益、马龙、罗平四县初步完成水务一体化改革,从源头到龙头实现统一管理,大幅提升了水资源的供给保障效率。
恨虎坝中型灌区改革试点探索及经验成效。试点前,恨虎坝灌区由于渠系和田间水利设施不配套、管护不到位,群众生产用水条件十分困难,灌溉用水只有到4公里外人挑车拉,每立方米水成本6~7元,而恨虎坝水库每年有350多万立方米的水用不出去,群众只能“望水兴叹”。2014年6月5日,汪洋副总理考察调研时提出“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要创新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确保工程设施建得成、长受益,云南要先行先试,为全国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水利部和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汪洋副总理指示精神,把恨虎坝中型灌区列为全国农田水利改革试点。通过开展试点,创新七项机制。
一是初始水权分配机制。本着“统筹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适当预留”的原则,将省、市分配到陆良县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配到乡镇、村、项目区和农户,确定了每亩土地的平等用水权(320立方米),给每户颁发了水权证。实际运行中,根据每年的可用水计划,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每亩定额:冬洋芋200立方米,秋洋芋90立方米,烤烟30立方米)。
二是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试点前项目区的水价为每立方米0.04元,仅仅贴补了运行成本的16%。水价是按照成本加微利来进行分类测算,全成本水价包含所有投资、运行成本、折旧和社会资本的利润,水价改革充分考虑了社会资本的收益率和群众的可承受力,运行水价在全成本水价基础上剔除了政府投资的折旧。根据测算,全成本水价为1.28元/立方米,运行水价为0.79元/立方米。经过合作社社员讨论确定,执行水价为0.79元/立方米,3年后再协商调整,逐步达到全成本水价。
三是节水激励约束机制。群众用水超过定额标准按照四个梯次累进加价,多用水多缴费、少用水少缴费。群众在定额内结余下来的水可以进行水权交易,交易不出去的结余水量,政府按0.05分钱/立方米进行奖励回购。
四合作社参与机制。在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基础上,依法组建了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有效参与农田水利投资、建设、管理搭建了平台。社员以每股500元自愿入股(入股最多为1.9万元),共筹集193万元与大禹节水集团合作,群众成了股东,在管好、用好工程的同时,还能分享投资红利。
五是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创新了一整套社会资本规范进入农田水利领域的程序:制定详细的招商比选文件→在全国媒体发布招商公告→进行现场踏勘答疑→组建比选委员会(由市、县水利专家、招商、财政和群众代表组成)→召开招商比选会(全程透明公开),最终从12家参与竞选的企业中大禹节水集团中选。大禹节水集团与农民用水合作社按照7:3的比例共同出资646万元,组建了陆良大禹节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投资、建设、运营田间工程,运营年限20年,折旧率为5%,正常年投资回报率为9.8%,20年的折旧和投资回报之和为1911万元。同时,建立了“风险共担”机制,特殊年景如果折旧率和投资回报率之和低于7.8%时,差额部分由政府兜底,确保企业进得来、能赚钱、留得住。
六是田间工程管护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由陆良大禹公司投资建设的田间水利工程设施,所有权、经营权、管护权归陆良大禹公司,由县政府颁发产权证。公司建立相关制度、聘请管水人员,强化责任落实,解决了田间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主体不清、重建轻管等难题。
七是国有工程建管机制。政府投资建成的水库、泵站、主管网等水利设施归政府所有。为了统一调度、方便用水,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委托陆良大禹节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部分国有工程的管护(0.79元/立方米的执行水价,除去0.07元/立方米的原水价后,全部收益归该公司所有)。
试点建设取得三方面成效。一是群众增收。每年种植从两季增加到三季,亩均节约灌水劳力6个以上,亩均增加纯收入1700多元。随着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群众收入还可大幅提高,预计3年后可实现亩均5000元以上的增幅。二是企业盈利。正常年景企业预计收入96万元,回报率9.8%。三是政府实现了节水和工程良性运行的目标。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5,削减农田面源污染物20%以上;实现了工程稳定的良性运行;土地流转加速了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农田水利的改革带动了农村综合管理能力提升,村委会议事率提高35%以上,群众纠纷矛盾减少,带动了村容村貌改观,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了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
试点建设的主要特点。一是全面系统的农田水利综合性改革。以往的改革是水价、产权制度、用水合作社建立等单项改革,本次试点改革系统吸收了不同单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改革实践,其中突出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二是创新水价的形成机制和用水制度改革。以群众承受能力为基础、以企业合理盈利为基准、以政府让利为调节,找准三方利益的平衡点,创新提出了执行水价,改变了传统的政府主导审批定价模式。实行了精准计量、节水超罚、先交费后用水等用水制度。三是创新农民与企业合作共享的机制。以用水合作社为平台,把松散的农户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企业和群众成为了农田水利投资主体、使用主体、受益主体、管理主体,实现了以往农田水利管理靠村规民约自律约束到经济激励的转变。整个改革试点过程中,群众自愿、自发参与改革,没有出现1分钱的土地和青苗补偿费。四是创新引入社会资本模式。创新了一整套公开公平社会资本规范进入农田水利领域的程序和赢利模式,第一次在全国公开发布招商公告,进行招商比选,所有环节公开透明。确立了水价赢利、收费获利、管理创利的赢利机制。企业进入农田水利领域后,按市场的机制和效率来运作管理,大大提升了农田水利管理的水平。
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美丽蓝图
“十三五”是曲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更是在跨越式发展道路上走在全省前列的关键期,曲靖市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努力建成云南经济强市、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枢纽城市、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作为工程型、资源型、水质型缺水的典型地区,曲靖市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治水思路战略转变,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转变,切实扭转水利发展方式,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不断增强水利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立足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积极推动大中小微水利设施协调配套,全力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山区与坝区水利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均衡。
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引进社会资本、企业、技术和人才参与水利建设运营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合作与交流。
坚持共享发展。切实提高水利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向上,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共享水利发展成果。
曲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新路径
“十三五”时期,曲靖市结合“美丽曲靖”和生态文明建设,把节水优先作为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重点通过制度建设,注重对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路径是:
把握供给侧改革新要求,进一步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一是围绕产业强保障。在抓好工业、城镇供水和节水的同时,着重做好农业节水文章。大力推广全国水利改革陆良试点经验,坚持“机制先行、全面覆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动群众、全程参与,良性运行、长期受益”的原则,重点围绕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和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群众全程参与等方式,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一批产权明晰、管护有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建或改造一批节水减排、运转高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自2016年开始,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每年高标准完成20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五年完成100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的范围和程度大幅提升,多方共赢的长效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农田水利投入、建设、运营、管理的体制机制日趋完善。二是围绕民生打基础。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以上。坚持坝区山区并重,突出“五小水利”和高效节水建设,确保山区按人均有一亩“旱能灌、涝能排”的基本口粮田,坝区实现水利配套与产业发展同步。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努力打好水利脱贫攻坚战。解决好79.9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着力推进水利精准扶贫工作,切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用水。加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乌蒙山区等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重点水利骨干工程,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小型水利设施,积极落实对贫困地区水利投资倾斜机制,优先将水利扶贫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三是围绕骨干抓配套。在继续加快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骨干水源工程的渠系配套和管网工程建设,进一步延伸扩展骨干水源工程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提高用水效率。
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全力构建水安全保障网。把曲靖作为滇中水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三江调配、河库连网、多源互补、区域互济”多功能于一体的曲靖现代水安全保障网。“十三五”期间,争取完成投资300亿元,以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建设为代表,启动黑滩河水库建设工作,力争开工20个以上重点水源工程,加快实施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作,建设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水利工程,力争新增蓄水库容3亿立方米以上,新增供水能力4亿立方米。同时,继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行政管理体制、水价等改革。在财政加大水利投入的基础上,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
坚持节水优先方针,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超前谋划水资源管理及保护、水环境整治等工作,适应新常态,创新工作思路,认真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可以有效地控制用水总量、减少排污,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三条红线”中居主导地位。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控制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3.67亿立方米以内(2015年控制指标19.89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分别降低25%和2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现状为0.52)。
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构筑先进的工程技术体系。进一步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科技创新,提升水利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水平,着力开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结合“智慧水利”等项目的建设,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提升水利精细化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产品,把节水技术及产品的应用与生产项目建设的审批、监督考核等挂钩,不断提升节水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范围,全面促进节约用水。
持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节水意识,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节水理念和用水习惯,加强组织协调,提升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完善联动机制,强化日常检查督导和绩效考核奖惩工作,在决策中加强节水减排意识,在规划中体现节水防污导向,在建设中突出节水减污要求,把节水优先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最严格的日常管理,扎实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