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从戈壁滩到生态枣园
新疆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所在的地方最初叫西戈壁——的确是一片茫茫戈壁,后来被开垦成棉田,但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民住房条件十分简陋。2007年年初,哈密市在整合西戈壁水土资源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农业园区,种植结构也做了较大调整,更具比较效益、更节水的哈密大枣成了园区主栽作物。
目前园区已完成大枣种植6万亩,占耕地面积76%。辖区内建起了“富民”和“安居”两个社区,加上接纳的定居兴牧点,1000多户昔日住土坯房或“地窝子”的农牧民搬进了宽敞舒适的安居房。2011年,园区经济总收入2.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6万元。
8月中旬,记者来到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实地采访,力图理出一根足以表现园区发展历程的脉络,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农民住进别墅里
一条16米宽四车道的马路穿过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道路两旁,一片片枣园果实累累,一幢幢安居小楼排列整齐,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万亩枣棉间作高科技节水自动化灌溉一期工程示范区已基本建成……眼前的一切让人赏心悦目,昔日的戈壁滩变化如此之大,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8月14日,记者在地处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的白石头牧场搬迁点看到,每栋别墅都是红顶白墙,露天阳台采用红色雕花护栏,还有黑色铁艺制作的院墙和大门,外观设计别具一格。
我们走进一位叫马天成的农户家里,确切地说是他家的新建别墅里。几位木工正忙着制作柜子,屋里到处堆放着装修材料。厨房、客厅、卧室都亮堂堂的。我们了解到,仅打橱柜用的中纤板就需要花一万多元。用马天成的话说,辛苦了一辈子,总算赶上政府的好政策,他也能带着家人住进别墅,过真正的舒坦日子。
今年54岁的马天成还说,他选择的这套198平方米的小别墅属于提高型住房,总造价28万元。各级政府一次性补助3万元,自己只交了13万元,政府还帮助贷款12万元,政府贴息三年。水、电、路、暖、气、绿化等基础设施由政府全额配套,对每户院墙、大门,政府还补贴5000元。
马天成一家是1999年搬到西戈壁的,当时这一带农民住的全是低矮的土坯房,每天下地吃苦受累,回到家里连个热水澡也洗不上。后来马天成在村里开了家杂货店,用三轮车进货、送货,生意打理得还不错。去年,因园区建设需要征用了他家30亩红枣地,马天成获得100多万元补偿。他用这笔钱买了辆20万元的尼桑车,方便自己出行和小店经营,另外还在乌鲁木齐给儿子买了新房。
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王刚介绍,该园区把安居富民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按照“三高”要求,投资1.633亿元建设普惠型和提高型两种住房供农牧民自行选购。截至今年8月已建成安居富民房1027套。今年园区进一步加大水、电、路等配套力度,仅13.6公里水泥路就投资3000多万元。
记者采访中还了解到,2012年哈密市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惠民工程建设,全市初步落实安居富民房5300套,其中新建2880户全部动工,在原有抗震房基础上的改扩建项目也在有序铺开。
安居富民分不开
安居与富民是分不开的。63岁的朱俊仁回忆起早年创业的艰辛,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他说:“那时候这里到处是碱土包。一脚踩下去,碱土埋到膝盖,路都走不成。”朱俊仁清楚地记得,那时他家仅有30亩棉花地,一年只有万把块钱收入。没办法,西戈壁碱太大,只有慢慢泡地压碱,花钱雇铲车将碱土层推掉,再从远处拉土改良土壤。
地里收成不好,很多农民只能住土坯房甚至“地窝子”。
棉田变枣园以后,农民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了。“今年我家枣子长得不错,(定植)三年了,总算见到成果了。如果不出什么差错,每亩将增收700元—800元。”朱俊仁一边和记者唠家常,一边清理枣园里的杂草。看着一串串红枣压弯了树枝,朱俊仁眉梢挂满喜悦。
记者接着来到加力木汗·那甫克的枣园,这位哈萨克族枣农正在除草。“这片枣园长势这么好,收入肯定不错吧。”记者问加力木汗。“现在嘛,就看枣子能不能卖上好价钱了。”加力木汗笑呵呵地说。交谈中我们得知,加力木汗一家四口,他本人1990年从部队复员,回到白石头乡放羊。山区草场超载过牧严重,牧民单纯依靠放牧收入毕竟有限,加力木汗家里尽管有200多只羊,但是全家人生活也很一般。
2008年,加力木汗全家从白石头牧场搬迁到现代农业园区,家里分得了20亩地,起初种的是棉花,后来也改种效益更高的哈密大枣。
为了鼓励农户扩大红枣面积,哈密市出台优惠政策:凡在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枣的农户,可减免5年的土地租赁费和水资源费;枣园开沟及拉运碱土费用也由政府承担。加力木汗家20亩枣园,每亩得到500元政府补贴。
加力木汗给记者描述曾经的牧区生活:夏天住的是毡房,冬天住木头房子,两个女儿只能和爸爸妈妈挤在一间屋子里睡觉,想好好洗个热水澡都是一种奢望,卫生间更无从谈起。如今赶上党的好政策,他家也买了200平方米的小别墅,正等着装修呢。
理想的生态园区
鲜花怒放、绿树成荫、灿烂的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
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党委书记丁奎为记者展示了一幅生态科技园区的美好前景:由河南万绿集团投资建设的300亩花卉基地和4200平方米联栋智能温室已经动工,今后从那里培育出的鲜花和各种苗木不但能满足哈密本地需求,还可销往南北疆各地;由新疆新雅酒业出资建设的葡萄酒窖和葡萄酒生活馆近期也将开工建设;由双格集团投资4000万元修建的2万平方米生态餐厅,即便在白雪皑皑的严冬也能让消费者享受春天的生机盎然……园区还完成了1万亩智能化灌溉,到2014年将建成6万亩智能化灌溉项目。此外园区还建起了1600多座蔬菜大棚和千头奶牛场,今年9月,首批300头良种奶牛就将来到它们的新家。2万头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用地手续也办好了。
哦,我们明白了:未来的哈密市现代农业园区将消化吸收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充分地体现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理念,为各地建设新农村起到更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